历史与现状

医学病毒学研究所简介

    武汉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是在卫生部1965年批准建立病毒室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我国高校最早建立的医学病毒学研究机构。现隶属于基础医学院。1978年获得微生物学硕士学位授予权,1995年获得病毒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同年,医学病毒学获批为湖北省首批重点学科立项建设,1997年国务院调整学科后,1998年获得病原生物学博士学位授予权。本所也是武汉大学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微生物学国家重点学科的重要组成单位。由本所牵头负责的“人类重大病毒性疾病研究平台”、“重大感染性疾病的基础与防治研究” 和参与建设的“肿瘤与免疫”分别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二期、三期建设项目。

    著名医学病毒学家、本所奠基人向近敏教授以及陈敏悔、冯珏荪、孙瑜、赵文先教授等病毒学先驱为本所的创建与发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为我校医学病毒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本所已经在医学病毒学领域形成鲜明的学科特色以及结构合理的研究队伍和较为完善的研究条件。本所现有专职教师21名,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5人,博士生导师6人,45岁以下青年教师均具有博士学位和留学经历。

    本所承担学校5年制、7年制、8年制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病原生物学、艾滋病防治、细胞培养技术、医学生物技术等8门专业基础课、必修课、通识课、公共选修课的教学任务。我们招收10多个不同研究方向的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专业博士、硕士研究生和博士后研究人员。

    本所的主要研究方向是临床病毒学、分子病毒学和肿瘤病毒学。自建所以来,承担过国家“973”基础项目、国家“863”高技术研究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际合作等项目100多项。在汉坦病毒研究中,1980年,与美国NIH合作,在国内外首先证明了中国EHF患者血清与KHF病毒的相关性,并从病人尿液分离到病毒,提出了病毒形态发生的新观点。此后与美国军事医学传染病研究所的合作研究,证实了病毒唑治疗早期肾综合症出血热的效果,最近又发现了几个新的汉坦病毒进化分支。这些工作获得了省、部级奖励和美国国防部奖励5项,病毒唑的研究成果编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年版第二部。在肿瘤病毒研究中,2000年后通过宫颈癌高发区现场-临床-实验室三结合,重点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在宫颈癌病因学中的地位及其与细胞癌基因、抑癌基因的关系,宫颈癌相关信号传导网络及调控机理。首次报道了中国高危HPV16 地方株基因的一级结构(GenBank:AF393782)及其编码的多肽与标准株的明显差异,在功能上更易逃逸细胞免疫应答;首次构建了有广泛实用价值的宫颈癌人工神经网络风险评估(预警)模型,实现了对宫颈癌高发区妇女的宫颈癌风险进行评估。上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及省自然科学奖共4项。在病毒溶癌研究中,在国内外首先从动物体内分离出蓝舌病毒湖北株,在体内外证明了多株蓝舌病毒具有选择性抗癌作用,并开展了较系统的选择性抗癌细胞分子机理和分子标志物研究,这为肿瘤的生物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在抗病毒药物中,还发现了阿比朵儿、大黄等药物有抗呼吸道病毒,肠道病毒等多种病毒作用。这些研究获国家发明专利5项,新药证书一个,技术转让2项。

    近5年来,承担国家“973”、“863”、国家重大专项、国家基金等课题18项。研究发现SARS病毒灭活疫苗对恒河猴感染SARS病毒有保护作用。在科研成果转化中,研制出的抗呼吸道病毒专利药物已经转让给企业生产,取得国家级及省、部级奖励4项,获国家发明专利7项。近五年,本所研究人员在 PNAS、J.Virol、Vaccine等刊物发表SCI论文50余篇。出版了《现代分子病毒学》、《临床病毒学》、《医学生物信息学》等专著3部。

    积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是本所的特色。上世纪80年代初,我们就与美国NIH、美国军事医学传染病研究所、耶鲁大学建立了科研合作关系,开展汉坦病毒研究,并联合培养研究生。同时,我们邀请了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外病毒学家主办了三届全国病毒学高级讲习班,指导科研与教学工作,为国内培养了一大批病毒学高级专业人才。目前我们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芬兰、西班牙、瑞士、韩国等国外大学与研究机构仍有科研合作与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国际合作关系。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位于东湖之滨、珞珈山下的武汉大学医学病毒学研究所正以崭新的面貌振兴与发展。以病毒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以医学病毒学学科前沿发展和国家重大传染病防治需求为导向,医学病毒学研究所将努力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的医学病毒学教学、科研、技术集成和转化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