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的今天(1943),朱裕璧教授在当时的湖北省省会恩施创办了湖北省立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随之得以组建。由于正值抗战期间,教研室成立之初,经费、校舍、师资奇缺,设备简陋,环境艰苦。据一些老教授们回忆,当时的校舍不过是几间农舍,通风采光条件极差,战时由于没有甲醛固定液,标本只能采用普通食盐固定,条件的艰苦可想而知。然而,恶劣的条件并没有阻挡教学人员前进的步伐,教研室在60年的风雨沧桑中逐渐成长壮大起来。
随着战争发展的进程,医学院校址也几经变迁。1945年抗战胜利后,医学院迁回武汉紫阳路两湖书院旧址,解剖教研室也开始了艰苦的第二次创业历程。这时的医学院虽然校舍较抗战时期有所改善,解剖教研室的标本再也不必用盐固定了,而是有了固定用的甲醛。但是由于内战开始,经费问题仍然面临困难无法解决。教研室的硬件建设几乎为零,教师们在授课当中只能自己徒手绘图,教学条件仍是异常艰苦的,科室的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解放后不久医学院迁往现在的东湖之滨。其名称也由最初的湖北省立医学院更改为湖北医学院。随着国内形式的好转,解剖教研室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当时医学院建了在当时国内先进的教学楼,这时的解剖教研室也拥有了自己的教室。每间教室面积达63 m2,采光条件良好,每间教室还配备了木质解剖操作台及手绘解剖学挂图。解剖教研室的教学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此后直到文革前,解剖学教学主要采用苏联模式,当时由于招生规模少,基本上能够满足每六人一具尸体解剖操作的需要。解剖教研室的发展进入了第一个高峰期。即便在此时,由于条件的限制,解剖教研室的教学条件仍然面临着种种困难。由于通风问题得不到解决,在教学操作工作中师生们不得不忍受着刺鼻的甲醛的熏蒸。在理论讲授时,采用大课授课的形式,学生们不得不到大的阶梯教室中听课。教师与学生在大教室与实验室之间奔忙也为教学工作带来了不便。
文化大革命期间,受当时国内形式的影响,解剖教研室的教学模式也发生了改变。在这段时间内,学生进行解剖操作的动手机会几乎停止。解剖学教学改为以理论讲授为主标本示教为辅的教学模式。
文革结束后,许多教授力主恢复文革以前的教学模式,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但是由于教学经费紧张,尸源短缺,再加上学校招生规模扩大学生人数增加,教学模式的变革一直迟迟未能实现。然而,为了教研室的发展,教研室的教授们一直在为解剖教学的变革做着不懈努力。1999年,教学变革思路得到了当时学校领导的重视。学院领导决定把当时建设中的七号教学楼中的一二三层拨给解剖教研室作教室,着手筹建新的解剖学教学实验室。2000年武汉大学医学院成立后,学校领导加大了对解剖教研室的硬件建设支持,并着手建立全国一流的解剖学教学基地。对解剖教研室教室建设投入达300万元。新建的教学大楼每间教室面积达225M2。教室内配备了全不锈钢的双层解剖操作台。教室内采用垂直排风空调设备,使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室内的甲醛浓度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健康标准以下,改变了以往教师和学生在高浓度甲醛环境中工作和学习状况,保证了教师及学生的健康。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的需要,便于教学过程中多种教学方式的灵活运用,每间教室均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展示台。每间教室还配备了15台多媒体电脑,三层教室的电脑建立局域网,供学生在学习操作过程中随时查阅有关信息。教室的设施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2002级学生终于得以率先使用先进的多媒体教学及解剖操作设备,进行解剖操作,实现了师兄师姐们多年来未了的梦想。对于全新的设备,同学们在使用过程中反应良好,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学习效率大大提高。为以后的临床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全新的教学环境中工作,教研室的教师们也觉得教学工作得心应手,工作起来信心十足。